南平市政府第三次“搬家” 將遷至新設建陽區(組圖)2014-05-28 07:40:10 來源:
東南網(福州)
有0人參與分享到
- [url=">網易微博0[/url]
- 易信
- [url=">新浪微博[/url]
- [url=">騰訊空間[/url]
- [url=">人人網[/url]
- [url=">有道云筆記[/url]

南平市政府駐地將遷往新設的建陽區
鄭蒙/制圖
東南網5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練仁福)記者昨日獲悉,省政府日前正式批復南平市政府《關于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批復說,經報國務院同意,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建陽區政府駐潭城街道人民路28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延平區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解讀
南平市轄兩區,相距100多公里 南平市總面積2.63萬平方公里,是我省面積最大的設區市。本輪行政區劃調整后,下轄二區三市五縣,即建陽區、延平區、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甌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溪縣、政和縣。
相關人士透露說,南平行政區劃方案經過了多輪修改,曾提出將南平市更名為武夷山市,將延平區改為縣級延平市等方案。而根據省政府的批復,本輪調整在區劃上只涉及建陽市。調整后,南平市轄區由1個變為2個,但兩區之間隔著建甌市,相距100多公里。
市政府駐地,位于新區核心區內 武夷新區是我省的一個重要的新興經濟增長極,近年來,南平舉全市之力投入建設,新區目前已初具規模。根據省政府2012年批準的《武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武夷新區包括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陽市的部分區域,主要涉及武夷山市的崇安、新豐、武夷、吳屯、星村、興田、五夫和建陽市的潭城、童游、將口、崇雒、莒口等5個街道辦事處、7個鄉鎮,土地面積1939平方公里。
在發展定位上,武夷新區將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到2030年,現有武夷山市區和建陽市區基本連成一體,成為閩浙贛交界區域中心重要城市。
此輪調整中,南平市政府將遷往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那里地處武夷新區的核心區域,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武夷新區的發展。南平境內最大客運樞紐站—武夷山東站(合福高鐵)就在武夷新區內,計劃于明年上半年正式通車。屆時,從福州坐火車到南平新市區(建陽區)只要50分鐘左右武夷山新機場也在新區周邊。
省政府要求嚴格遵循“約法三章” 批復中,省政府要求南平市要認真組織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嚴格按照國務院“約法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不增加“三公”經費。要嚴格執行中央關于厲行節約的規定和國家土地管理法規政策,加大區域資源整合力度,優化總體布局,涉及的各類機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設置,涉及的行政區劃界線要按規定及時勘定,要依法開展相關方面的工作銜接,做好干部群眾的思想工作,妥善處理人員調配、財產處置等問題,確保安定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搬遷歷史南平政府(行署)駐地三次“搬家”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平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49年5月,閩北大部分縣解放,設第一、第二專區,1950年3月,第一專區改建甌專區(9月改建陽專區),第二專區改南平專區。1956年,建陽專區并入南平專區,并增設南平市(縣級),作為當時的專區駐地。
第一次“搬家”,是1970年9月,南平專區駐地由南平市(縣級)遷駐建陽
第二次“搬家”,是1988年10月24日,駐地又從建陽遷回南平市(縣級)。1994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平專區設立地級南平市,原縣級南平市同時改設為延平區,南平市政府所在地,隨之變為延平區。
此次南平市政府從延平搬到建陽,是第三次“搬家”。
建陽是福建最早設立的五個縣治之一,1994年3月撤縣設市。歷史上,特別是宋代曾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聞名于世。偉大的思想家、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著書立說,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有“朱熹故里”之稱。建陽現總面積3383平方公里,人口34萬多。對于這次南平市府遷回建陽,當地老百姓將其稱為“回歸”。
搬遷揭秘
區劃調整歷時5年 記者昨獲悉,南平行政區劃調整工作2009年就啟動實施,前后歷時5年,而謀劃工作更可追至1999年。
對于調整緣由,南平市政府曾向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做過專題報告。
報告說,調整是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和增強集聚功能的需要!把悠絽^的客觀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平中心城市發展。”報告提出,延平城市地形復雜,山谷縱橫,地面高程起伏大,規劃區可開發利用的土地奇缺,交通、通信、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發展空間受到較大限制城市空間狹小,人口密度極高,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中心區內,居住了20余萬人口,市政及社會事業項目難以布局,中心城市功能不全,人居環境差延平區偏居于整個南平市域的最南側,近年來,交通樞紐功能不斷弱化,極大地增加人流和物流成本,嚴重地影響了城市要素集聚功能和中心城市拓展。
“延平區的資源稟賦、客觀條件及現實發展水平,均難以發揮其作為中心城市的應有作用,必須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報告曾如此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