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時期以來,報端不斷披露進補不當引發健康損害的消息。如一位68歲的老大爺,自己去藥店買了紅參,結果吃后沒幾天就感到身體不舒服,老是腹脹,腹部隱隱作痛,吃東西沒胃口,更糟的是還出現了便血。醫生為這位大爺問診搭脈后,發現他原來是溫熱體質,不能吃熱性的補品和食物。醫生提醒,盲目吃補品只會讓補品變成毒藥。報端披露的還有自制藥酒讓人丟了性命的案例,以及一些非法出版物誤導消費者自制藥粥、藥湯、藥酒、藥飲釀惡果等。
運用中醫藥進補的方法很多,但其內在的秘訣也很多。滋補材料主要分為藥材和食材,其中食材主要是藥食同源的材料,即有一定的調理藥效的食物。用食材一定要注意科學適量,對藥材則最好遵醫囑慎用。因為各類藥材的藥性不同,單用或混用、量多量少、配比不同,都可以產生不同藥效,使用不當非但起不到滋補的作用,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加重原有的病癥或引發其他新的病癥。一位中醫專家與筆者聊及這一話題時還強調:“滋補一定要根據各類人群的差異,如年齡、性別、體質等的不同而有針對性地選取補材及補法。”
筆者最近調查發現,形成盲目進補熱潮的原由主要有三:一是老百姓對中醫藥進補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加上經濟能力的提高,于是進補需求凸顯;二是在進補需求凸顯過程中,無法及時享有規范的進補指導服務;三是在醫療網點集中的城市區域,出現了無序的醫療服務競爭,導致盲目引導進補。近年來,這種進補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其結果是進補人群滿足了心理***,卻不僅浪費了錢財,更損害了健康。
該給進補者潑點冷水了。筆者建議,消費者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進補,凡補必遵醫囑。醫者應以消費者健康為上,普及進補知識,尤其應推崇和踐行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為消費者創造一個科學、有效享有進補指導服務的良好環境。只有供需雙方的同心協力,進補才能有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