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記錄的歷史)
在很多90后年輕人和后來搬遷到這座小城的人看來,尋烏只是一個發展中的普通貧困縣,和其他地方沒什么區別,隨著城北開發片區一座座高樓和橋梁拔地而起,這里的人口急劇膨脹,車也多了,街道日益擁擠,還有那跟著一起飚升的物價,房價,看起來已經頗有幾分三線小城市模樣了.所以,老百姓更關心現在的生活,沒人會在乎和提起她的過去,將來怎么樣,也沒人能準確預期.可每每想起老人們偶爾提起的那些塵封的往事,不禁讓人好奇,浮想聯翩.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比起北方的王朝古都,我們這個小縣實在算不上有什么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從明朝萬歷年間設縣至今不過四百多年,之前一直是中原人口中的蠻夷之地.即便這樣,人們依然熱愛這片養育了自己的土地.
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想大家都很高興,從另一個角度,對于那些見證了尋烏從貧困落后到發生巨變的縣城土著來說,過去那個安靜的小地方已經成為了過去,雖然她已經永遠不會回來,但我們還有相機這種高科技產品來記錄它們,多少能挽回個把,不得不說是給我這樣懷舊的老古董們提供了一線生機啊,雖然只能給出某個特定場景,但總比沒有好,就讓我們用一個個殘缺的片段去捕捉記憶深處的過往云煙,留駐那段***燃燒的歲月吧: ------------------------------------------------------
有關尋烏的文獻本來就很少,照片就更是珍貴,找半天也沒弄幾張,誰家里有的貢獻幾張啊. 先來幾個張解放前的:抗日 |

這個城門的具體位置不清楚,要考證也只能去尋烏檔案館看看了,但通過井岡山保存著大量的歷史細節,找到有關這個城門的其中一條就是:才女伍若蘭,朱德妻子,在保護大部撤離時被國民黨俘獲,敵人給其出路,但她拒不屈服,頭被斬下,就是掛在這個尋烏城門,年僅26歲。
---------------------------------------------------

剛開始也不知道這碉堡在什么地方,后來看到一則最近在尋烏留車鎮石貝村發現的一個大碉堡的新聞,與上面的很相似啊,江西電視臺不是很不清楚其來路,只是采訪了一些老人家說紅軍曾經在這打過日本人,有百年歷史,今天我把這碉堡小時候的照片都翻出來了,算是了確了身世,不知可不可以算本人的一大發現啊!不內涵上截圖!
------------------------------------------------------


尋烏調查舊址,聽莊門峽的三叔說過,叔婆小時候在馬蹄崗給一家做傳教士的美國人當過砍柴做飯丫頭,想必就是這位鮑斯菲爾德先生吧.
--------------------------------------------------- 八十年代:地震
背景:1987年8月2日在江西省尋烏縣發生了5.5級地震,宏觀震中位于該縣的文峰鄉長舉村,震中烈度為Ⅶ度,極震區為北西向橢圓。這次地震發生在NW向斷裂帶上。發震構造為北西向的雞籠嶂-尋烏-八尺圩斷裂。震源破裂過程主要受北西向斷裂控制。根據地震烈度分布和余震優勢分布推測,這次北西向斷裂活動還引發了北東向斷裂的失穩錯動。 地震造成倒房484間,3萬多間出現裂縫,傷84人,無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為1859萬元人民幣。
尋烏主震后,由于小震連續不斷,有感強烈,加上群眾的恐震心理,8月中旬贛南地區出現地震謠傳,并發生宰殺牲畜,人員外逃等現象。地震現場工作隊緊密配合當地政府和宣傳機構通過廣播、報紙、舉辦地震知識講座和地震宣傳欄目等形式,對所謂的“美國之音廣播”進行了辟謠,同時向群眾宣傳講解地震及其防御知識,消除了群眾的恐震心理,安定了人心。
尋烏災區啊,看看咱縣委門口,恐慌沒辦法,老百姓把家里的床搬出來,蓋上絨毛氈,就是臨時帳篷,中間的假山都還在,忘了九幾年拆掉的.
上面來人查看災情,貌似當時的城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