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依偎在青山綠水間
——尋烏打造綠色生態家園紀實
□特約記者藍玉林文/圖
綠意盎然的尋烏新區。
尋烏是東江源頭縣,是東南重要生態屏障,多年來,該縣大力推進綠色生態和“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據統計,2013年,該縣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4萬畝,8條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進展順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8平方公里。目前,該縣森林覆蓋率已達79.5%,出境斷面水質達國家二類標準,尤其是東江源頭椏髻缽山,森林覆蓋率達95%,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
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相隔千萬里,共飲一江水”。位于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的椏髻缽山,是東江的發源地,也是東江水系與贛江水系的分水嶺,一川清水,哺育了千萬東江兒女。
近日,記者來到東江源頭第一村——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這里山青、水秀、天藍,但發展緩慢。
來到東江源頭農民謝國通的家,一張斑駁的飯桌、兩張陳舊的木床,幾乎就是他的全部家當。謝國通的幾間破舊的土坯房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一條清澈的小溪潺潺流經他的屋旁。他家里雖有100多畝山林,但因為要保護東江源頭,被列為國家生態公益林,每畝山林每年只能獲得補償13元。“雖說是自己的林子,但不能砍伐,保護東江源,我們也要支持。”謝國通說。為保源頭青山綠水,“靠山吃山”已成為謝國通漸行漸遠的記憶。
“我們村方圓30公里,726人,村內海拔1101.9米的椏髻缽山是東江的發源地,有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15751.5畝。我們村原來叫三桐村,為強化村民保護東江源的意識,2002年改名為東江源村。以前,我們村靠山吃山,在周邊地區是最富的村。”說起往事,東江源村黨支部***張昌權難掩心中的自豪。
由于東江是香港同胞和“珠三角”地區群眾的飲用水源,為讓下游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尋烏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保護東江源生態環境,嚴禁在東江源頭區伐木毀林及種果,關停了村里所有的家具廠和板材加工廠。
“起初,我們村很多人都很不理解,自己山上的樹為什么不能砍?自己的山林為什么不可以種果?主要的經濟來源斷了,我們以后靠什么生活?”張昌權告訴記者,當年有不少村民確實很困惑。
通過尋烏縣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和鄉干部耐心細致地勸說和宣傳,村民終于想通了,紛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丟下斧頭、電鋸,捧上“綠色”飯碗:有的種植蘭花、毛竹林,有的開辦農家樂,有的搞特色養殖……日子清貧卻也過得踏實。
“國務院《若干規定》明確將東江源列入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下一步我們要重點發展東江探源游、農家樂、高山蔬菜等產業,對毛竹林進行低產改造。”說起未來的發展,張昌權充滿信心。
水保治理披“綠裝” 水土保持是筑牢生態屏障的關鍵。為此,尋烏縣提出“在山上創造一個綠色生態新尋烏”的發展戰略,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水保治理,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實施辦法(試行)意見》,對民間資金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設項目,在項目用地、稅費、用工、技術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
治理大戶、企業、合作社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合作,采取分散治理、規模連片的模式,開展“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治理,拉動民間資本參與造林綠化、生態旅游等項目建設。據統計,2000年以來,尋烏縣參與水保治理戶1.2萬戶,投入民間資金6.8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6萬畝,增加就業崗位40000人。
廢棄礦山綜合治理需要很強的技術支撐,為探索礦山治理的有效途徑,2009年,尋烏縣啟動稀土尾砂綜合治理項目,在文峰鄉石排村雙茶亭稀土廢棄礦區設立“稀土尾沙治理試驗區”,選用較耐寒的巨桉、濕地松等植物,套種適合稀土尾砂生長的混合草種,采取整地、挖穴、回填容土、下足基肥的方法,還結合攔沙壩、谷坊、擋土墻、水平溝等水保設施,達到了較好的治理效果。形成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喬灌草相結合的治理模式。目前,4000多畝稀土尾砂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不毛地”披上“綠衣裳”。該縣還大力鼓勵農民在肥力相對充足的礦區周邊栽種果樹,目前,已栽種果樹3000多畝,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花果山”。
造林綠化添“綠意” 群山遮蔽的東江水,千折百繞,滔滔向南流。尋烏縣良好的生態得益于多年來連續不斷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今年該縣準備造林綠化3.2萬畝。
造林綠化是生態建設的根本,近年來,尋烏縣扎實推進省級森林城市、森林鄉村、百里綠道、林業生態、通道綠化提升、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六大工程。
尋烏縣重點實施黃崗山公園、“一河兩岸”、城南出口路及主要街道的綠化和東江源馬蹄河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工程,提高城市綠化水平;依托“一河兩岸”工程,建設具有生態多樣性、可循環,供群眾休閑、運動的綠色慢行道;結合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按照“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建設要求,全力推進“森林鄉鎮、森林村莊”建設;加快速豐林、毛竹、油茶產業發展,鼓勵林業企業和大戶在農業產業區塊布局內,規模連片種植杉木、濕地松等速生豐產林及良種優質高產油茶,并對原有的油茶林進行良種改造;對國省道、縣鄉道進行補植補種,做到“不斷檔、不斷線、不斷帶”;繼續實行全封山政策,取消外銷商品材采伐指標,抓好果園戴帽山綠化,深入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今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