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風按:前幾天在尋烏文史QQ群里(82423064)說起尋烏縣紅色遺跡的保護與利用的狀況,便從網絡上找來一些文字和圖片資料(包括網友們的照片),本來想逐個加以分析評論的,但只做了一半就因為太費勁而停止,便簡單地以時間為順序編排了一下,還是讓讀者們自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去吧。
1、 “三.二五”暴動指揮部遺址(1928-3)
遺址簡介:
該遺址位于尋烏縣長寧鎮三二五村范屋營大新屋排上,原為清代縣衙所辦義學,始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年間改稱石溪書院。1927年秋冬,中共尋烏黨支部利用石溪書院為校址創辦中山學校,開展群眾工作,組織“中山社”,培養革命力量,創辦《赤裸》雜志,傳播馬列主義。1928年3月25日,尋烏黨組織以中山學校為總指揮部,以中山學校師生為骨干,舉行全縣暴動,攻克尋烏縣城,成立了尋烏縣工農革命委員會。
分析評價:
在八七會議和中共江西省委的統一部署下,從1928年2月中旬開始,各地黨組織在南康潭口、贛縣大埠、信豐、于都、尋烏、興國崇賢鼎龍、安遠茶梓等地相繼發動了農民武裝暴動,鍛煉了黨組織,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為后來建立革命武裝力量、為紅四軍立足贛南創立中央蘇區奠定了基礎,對中國革命的成功具有非凡的意義。而尋烏的“三.二五”暴動,是贛南所有革命暴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僅參與人數最多,而且唯一成功地攻克了縣城,震驚閩、粵、贛三省,因此最具代表意義。這些年贛南各地都重視紅色遺跡宣傳與保護,在同類遺跡中,贛縣大埠暴動和安遠茶梓暴動在百度百科都創建了詞條,南康方面在2006年修復了潭口暴動舊址,1992年興國縣人民政府在崇賢暴動舊址建立了紀念碑。而尋烏方面對更具歷史意義的“三.二五暴動”指揮部舊址,卻毫無動作,任其荒蕪,殊為可嘆。其實,無論是石溪書院還是中山學校,都是尋烏歷史上重要的史跡。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史工作走上正軌之后,應當弄清原建筑物的結構面貌,劃定保護范圍,限制公私建設,待條件成熟之后進行復建。如今應當利用有利時機加以修復,并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圳下戰斗舊址(1929-2)
遺址簡介:
該舊址位于尋烏縣吉潭鎮圳下村,舊址建筑分文昌閣和恭安圍兩處。文昌閣位于圳下河邊,始建于明萬歷三年(1557),原為“三保文祠”,即腰古、項山、滋溪三保聯合教育機構,現存建筑為清末重建的土木結構雙層亭閣。恭安圍位于村中央,建于清代早期,為一進二廳二廂房的方形圍屋。1929年2月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到達圳下,毛澤東與前委宿于文昌閣,朱德、陳毅率軍部駐扎恭安圍。2月2日凌晨,由于料敵不足和紅四軍指揮機關未按計劃撤離,遭受尾隨而至的國民黨劉土毅部隊的突然襲擊,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紅四軍主要領導均遭遇極大危險,前委和軍部差點被覆滅。此戰并導致朱德夫人伍若蘭被俘(10天后在贛州遇害),三十一團三營黨代表毛澤覃負傷。2012年8月,文昌閣和恭安圍由尋烏縣人民政府核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舊址內兩處建筑都基本保持原貌。文昌閣于1949年被辟為圳下小學,1973年尋烏縣革命委員會撥款維修過一次,現為馬連生道場。
分析評介:
圳下戰斗以及之前大余戰斗的失利,讓毛澤東深切地感受到由湖南省委前委、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軍委這三駕馬車引導紅四軍行動的危害性,所以剛剛脫離危險,便在羅福嶂主持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要求以朱德為***的紅四軍軍委會停止辦公,改變紅四軍疊床架屋式的領導層級,將一切權力集中于前委,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爭形勢。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紅四軍內的最高領導地位。因此,圳下戰斗的失利,直接推動了羅福嶂會議的召開,影響著會議議程,對黨史軍史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昌閣是明清時期腰古、項山、滋溪三保聯合組織“三保文祠”的見證物。“三保隘”和“三保文祠”這種跨廂保類似區級建置的半官方半民間的組織,從現存的文獻記錄看,最遲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已經設立,而且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是研究明清時期鄉村治理機構的重要例證。因此,無論是建筑自身的歷史價值,還是圳下戰斗所賦以的歷史意義,文昌閣和恭安圍都有足夠的資格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У氖怯捎诳h內黨史文史工作者對此認識不深,導致文物保護與項目申報工作跟不上時代要求。而文昌閣更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就被清末廣東游僧馬連生的信徒辟為馬連生道場,鳩占鵲巢,弄得不倫不類,烏煙瘴氣。
3、羅福嶂會議舊址(1929-2)
遺址簡介:
該舊址位于尋烏縣項山鄉羅福嶂自然村,是一座建于1925年的民房,坐西南朝東北,面闊三間,一井二廳二橫屋,土木結構懸山頂大瓦房。1929年2月3日,圳下戰斗第二天,毛澤東在此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會議針對復雜嚴峻的敵情,就紅四軍的行動方向、部隊編制以及領導體制等問題展開了討論:全軍向吉安東固前進,找個落腳之地;部隊整編為兩個縱隊,如遇危險,由毛澤東與朱德各帶一路分頭向東固進軍;如果部隊失敗,毛澤東化名“楊子任”,朱德化名“王楷”,潛往上海等地登報與組織聯系等等。目前,會議舊址主體尚存,朱德舊居搖搖欲墜,毛澤東舊居已經無存。前些年縣里給了一點錢,委托村委會進行了簡單維修。
分析評介:
羅福嶂會議是黨史軍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因為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以大余戰斗和圳下戰斗為教訓,要求以朱德為***的紅四軍軍委會停止辦公,改變紅四軍由湖南省委前委、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這三套機構疊床架屋式的領導局面,將一切權力集中于前委,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爭形勢。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這項提議,朱毛之間的矛盾因此明朗化。6月22日在龍巖城召開的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朱德等人羅福嶂會議的決定進行了反擊。朱毛之爭,直到12月28日在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才終結,最終確立了毛澤東在紅四軍內的最高地位。因此,羅福嶂會議對黨史和軍史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有黨史研究者指出,羅福嶂會議舊址內由“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團一營一連”書寫的《共產黨十大政綱》,是同類標語中所存最早的一幅,也極具文物價值。這樣一處重要的革命史跡,由于縣內黨史文史工作者對羅福嶂會議的內容與其所蘊含的歷史意義了解不多,長期被忽視,文物保護申報和宣傳工作跟不上時代的要求,這個最起碼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舊址,目前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不是。導致毛澤東舊居被毀,朱德舊居搖搖欲墜,甚至給會議舊址內的梁柱刷上了不倫不類的紅漆。
4、尋烏縣革命委員會舊址(1929-11)
該舊址位于尋烏縣龍廷鄉大田村,房屋系建于清代早期的、以梅氏宗祠為核心的大型圍屋,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依地勢而建。1929年11月2日,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從梅縣來到尋烏大田圍休整,尋烏縣軍事委員會及二十一縱隊亦從陽天嶂來到大田圍。在朱德同志的指導下,在大田圍把縣軍事委員會改組為縣革命委員會,委員會駐于梅氏宗祠。
5、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1930-5)
該舊址位于尋烏縣長寧鎮三二五村范屋營,舊址為范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期,座西朝東,二進三廳二廂房四橫屋,抬梁式懸山頂金包銀大瓦房,面寬60米,進深50米。舊址大廳因年久失修已成為危房,其余房屋基本保持原貌。1930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來到尋烏時,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二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宣傳員學習班均駐于此,朱德、陳毅也住在此房。毛澤東、朱德在這里指揮紅四軍分兵在尋烏、安遠、平遠做發動群眾工作,深入開展土地革命,是尋烏縣近現代重要史跡之一。
6、紅四軍大隊以上干部會議舊址(1930-5)
該舊址原位于尋烏老城外之馬蹄崗,現已融入縣城,在原尋烏中學校園內。房屋本系耶穌教教堂,始建于1917年,為座西朝東土木結構之二層樓房,底層墻為鵝卵石三合土砌成,樓層為土墻,屋頂為二倒水青面瓦頂。底層中央為走廊,兩側排列十四個房間,樓上東端為正門,并有耳房兩間,正中為教堂大廳,正門口有石砌臺階直接從樓下進入教堂大廳。
1930年5月,毛澤東在進行尋烏調查的同時,在教堂大廳內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大隊以上(即排長以上)干部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貫徹古田會議決議,針對軍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把軍隊教育管理方法歸納成七條原則。這次會議,深刻闡述了軍隊官兵之間的新型關系,是繼“三灣改編”之后,黨對軍隊的又一次重大改造,使紅四軍向著新型的人民軍隊邁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931年紅七軍,1932年獨立三師也曾進駐此屋。1933年,紅軍北撤后被國民黨縱火燒毀。1955年,縣人民醫院在此修建職工住房;1960年,尋烏中學將其改建為職工宿舍。1976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批準并拔款,按1930年原貌修復,室內會場按原貌陳列開放。1986年由尋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毛澤東尋烏調查舊址(1930-5)
遺址簡介:
該舊址原位于尋烏老城南門外之馬蹄崗,現已融入縣城之內。房屋為座北朝南土木結構之二層樓房,原系耶穌教牧師住房,始建于1917年。1930年5月,紅四軍到達尋烏后,毛澤東和前委機關進駐此屋,在此對尋烏縣的社會狀況作了大規模的調查。經過近一個月的社會調查和思索,毛澤東在此整理完《尋烏調查》,并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
1931年1月,紅七軍來到尋烏時,軍部機關及張云逸進住此屋;1932年,獨立三師來到尋烏時,司令部、政治部以及李井泉、宋時輪、羅貴波、黃云橋等進住此屋;同年,新編獨立第三師在尋烏編成后,師領導機關及蔣聲才等進住此屋;尋烏縣地方紅軍、縣赤衛總隊、獨立營、獨立團也多次以此為指揮機關駐地。1933年,紅色政權撤離后,該房屋被國民黨陳濟棠勢力縱火燒毀。1939年,耶穌教進行了重建,但改變了原房屋面貌。
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于1968年建館。1972年,經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并拔款按1930年原貌修復,室內的紅四軍前委機關、毛澤東舊居以及尋烏調查會場均按原貌陳列開放。1982年10月,經尋烏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經贛州專員公署(83)第三號文件核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圍墻內為保護范圍。198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重修,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館內收藏文物200多件,內設《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尋烏調查》陳列和《尋烏縣革命歷史》展覽三個陳列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13年,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進行了升級維修。
分析評介: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期間的調查、研究和思索,這是他自秋收起義從事革命武裝斗爭以來,經過將近三年的革命實踐后,打破黨內僵化思想的一次大膽的理論創新,是毛澤東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事社會調查,同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作斗爭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它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的三個基本點,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雛型,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因此,在中共黨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之前尋烏縣的黨史文史工作者,一直著眼于毛澤東尋烏調查報告本身,對《反對本本主義》一文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尋烏調查舊址的文物級別也就升不上去。直到十年前,有人向馬玉福縣長提出尋烏調查舊址是毛澤東思想發祥地,得到馬玉福縣長的贊同,在馬玉福的推動下,尋烏有關方面開始從這個角度強調尋烏調查舊址的重要意義,直到今年終于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現在有《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室、《尋烏調查》陳列室和《尋烏縣革命歷史》陳列室,其實還應當利用館藏文物,增加一個《尋烏歷史文化陳列室》,這樣游客就能系統地了解尋烏的歷史,也符合紀念館同時還身為縣博物館的身份。如果有瑞金市的魄力,還應當利用縣中遷址的機會,將紅軍樓等地盤納入紀念館范圍,在空地上異地復建“三.二五”暴動指揮部舊址、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尋烏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及尋烏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和中共尋烏縣委舊址這四座縣城內的紅色遺跡,使之成為一個紅色建筑群。
8、尋烏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及尋烏縣蘇維埃政府舊址(1930-5)
舊址位于尋烏縣長寧鎮西井北巷,原為劉氏祠堂,土木結構,坐西朝東。1930年5月6日,尋烏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會議歷時七天,對尋烏的政治、軍事、土地、債務、財政、勞工、婚姻、文化問題等八個方面做了相應的決議,同時選舉成立了尋烏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解放后,成為尋烏縣公安局辦公用房,并作了大規模的改建,改變了原貌。
9、中共尋烏縣委舊址(1930——1933)
舊址位于尋烏縣長寧鎮西井東巷,始建于1920年,原系天主教教堂,為土木結構瓦房,座西朝東,占地面積109平方米,分前后兩棟,前棟是平房,為天主教教堂,后棟是二層樓房住房,現已拆除。1930年5月,毛澤東作尋烏調查時,曾在此舉行座談會。1930年至1933年,中共尋烏縣委機關駐于此,曾經為尋烏縣的政治活動中心。1986年被尋烏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紅軍醫院舊址(1930——1933)
舊址位于今縣城馬蹄崗尋烏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內,房屋原系耶穌教會醫院——禔民醫院,為座東南朝西北土木結構瓦房。1930年5月,紅四軍來到尋烏后,禔民醫院由紅軍接管,改組為紅四軍醫院,成為安遠、平遠、尋烏的中心醫院。紅四軍教導大隊曾進駐門診部二樓。1930年6月,紅四軍離開尋烏時,移交給尋烏縣蘇維埃政府管理,成為地方紅軍醫院。當時醫院規模比較大,擁有門診部、男住院部、女住院部、傳染科等四棟樓房,目前保留的是門診部房屋。1982年10月(一說1986年),經尋烏縣人民政府核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贛州專署(83)第三號文件核準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為建縣委黨校教學樓,舊址遭拆除。2003年尋烏縣委、縣政府撥款按原貌重建。
11、蕉平尋蘇維埃政府舊址(1931)
舊址位于尋烏縣留車鎮莊干村,系建于1880年前后之土木結構民房。1931年1月,蕉平尋蘇維埃政府成立后,辦公地點設于此。舊址大部分房屋在1966年發洪水時被沖毀,只余數間房屋,保存較差。
12、尋烏縣臨時蘇維埃政府舊址(1930——1933)
舊址位于尋烏縣澄江鎮汶口村,原為藍氏宗祠,始建于1927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一進二廳二廂房,面闊三間,抬梁式懸山頂建筑。1930年至1933年,尋烏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在這里辦公,舊址墻上留有許多紅軍標語,并保留了主席室、裁判室等辦公用房。2006年9月被贛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名錄。
13、汶口紅軍標語群(1930——1933)
位于尋烏縣澄江鎮汶口村邱氏宗祠內,該宗祠始建于1927年,坐北朝南,面闊三間,一進二廳二廂房,抬梁式懸山頂青磚大瓦房。1929至1933年,紅四軍、紅七軍、紅軍獨立三師、中共尋烏縣委、尋烏縣臨時蘇維埃政府曾在這里進行過革命活動,墻上留有許多紅軍標語,是尋烏縣近現代革命舊址之一,對研究尋烏縣近現代革命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06年9月被贛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名錄。
14、羅塘談判舊址(1934)
舊址位于尋烏縣羅珊鄉原鄉政府大院內。房屋建于1914年,原為天主教牧師住房,座北朝南,河石、三合土夯筑成石灰墻體兩層瓦面小洋樓,一廳四間。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準備長征前夕,根據朱德、周恩來的指示,中央派何長工、潘漢年從會昌到羅塘與廣東軍閥陳濟棠部代表楊幼敏等進行秘密談判,談判取得了成功,并達成5項協議。羅塘談判的成功,為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實行戰略突圍轉移,順利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二道封鎖線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黨史軍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基本保持原貌。
15、尋烏縣革命烈士紀念館(1954)
經江西省民政廳批準,尋烏縣人民政府于1954年興建尋烏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同年落成。面積180平方米,為一廳四室式土木建筑,辟為五個展室,保存有全縣3256名烈士的事跡資料,對其中45名烈士的事跡進行了陳展。后來擴建成尋烏縣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烈士陵園內有著名古柏烈士紀念碑和“三。二五”暴動浮雕。
附:古柏烈士紀念碑(1985)
古柏生于1906年,1925年12月在廣東梅縣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領導了尋烏縣“3·25”暴動,歷任中共尋烏縣委***、紅軍二十一縱隊政委、紅四軍前委秘書長、紅一方面軍總前委秘書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糧食人民委員、江西省蘇委員、粵贛游擊司令等職,1935年在龍川縣鴛鴦坑的一次戰斗中犧牲。1985年,經上級批準,決定興建“古柏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建在鎮山公園內,“古柏烈士紀念碑”碑文,由***親自題書。1987年3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16、雁洋革命烈士紀念墓塔(1954)
紀念墓塔位于尋烏縣留車鎮雁洋村,1954年為紀念蘇區時期雁洋村革命烈士而建。該塔坐北朝南,主塔成六棱形空心塔,塔頂為火炬狀,通高6米,底座周長7.68米,塔內葬有20多位雁洋革命烈士遺骨,塔正面鐫有“人民英雄千古不朽”八個字,塔身正門北面立一石碑,鐫刻著雁洋村67位烈士姓名。塔四周筑1米高圍墻,墻北面開一門,門邊兩側立有一對石獅子,高46厘米,寬33厘米。目前保存完好。
17、羅陂烈士紀念碑(1977)
紀念碑位于尋烏縣南橋鎮羅陂村,坐北朝南。碑高2.9米,寬2.8米,用紅色花崗巖砌成,中間刻有“羅陂圍革命烈士公墓”,兩邊刻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碑文。1932年2月,贛粵邊界5縣民團武裝以及陳濟棠部的一個團,向羅陂圍發動進攻,為紀念在這次戰斗中犧牲的100多名革命烈士,于1977年興建此碑,目前保存完好。
19、古柏烈士故居
位于尋烏縣晨光鎮沁園春村,系清末民初所建的古氏宗族民房。主建筑呈正方形,長寬均為90米。前面是一塊圍墻圍起來的禾坪,入口在禾坪右側,禾坪右上角為炮臺,左上角是水塘。主建筑大門門額上有“司馬第”三個大字,整個建筑是“三堂四橫”,后面還有一圈圍攏屋。房屋外墻體用鵝卵石砌筑和用三合土夯筑,厚35厘米。內部墻體除廳堂外,基本上是土坯磚墻,厚約30厘米。廳堂內為抬梁結構,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整個布局和贛南普通的客家民居基本相同,但建筑特點卻與廣東客家圍屋相類似,特別是在主堂后建一圍攏屋和單獨建一幢炮樓的設計,更具有梅州客家民居的風格。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農紅軍的優秀指揮員古柏烈士在此出生成長。2004年由尋烏縣人民政府核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文每則附有圖片,但因為尋烏在線圖片上傳很不方便,故此省略。原文載于
http://1178201556.qzon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