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過一天的勞作,多為社會,為他人增添一份美麗,也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一年前的清明前夕,一位八旬老人信手間寫下了這幾句話,不幾天便溘然與世長辭。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的確,作為一名凡夫俗子我們不可能都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我們卻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為自己所生活的這個群體增添些許亮色。
我的叔公——賴世炳,就是這么一個人。他一生中也只是從丹溪,岑峰走向了桂竹帽墾殖場,晚年退休后又回到了岑峰。是全縣眾多退休老干部中極平凡的一個。但他又是極不平凡的,老人家一生筆耕不輟,在省,市各級報刊發表作品逾百篇,稿酬已近萬元。晚年文字運用更是爐火純青。他筆下的何老財與六爺取自丹溪竹嶺的一個民間傳說,雖用語不多,但短短三百余字便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讓人驚嘆以為妙絕。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手中的這支筆更多反映的是民生,報道的是村民的疾苦。岑峰地處尋烏南隅,道路不便。于是叔公他老人家便奮筆疾書極力向上級反應迂道之苦,最后促成了水泥公路的修建。2003年,岑峰中小學校舍簡陋,師生運動場地匱乏,于是他便自告奮勇當起了“校建理事會長”八方籌資,半年間便籌集兩三萬打造好了水泥籃球場,羽毛球場。比同一層次的桂竹帽、龍廷等中學足足早建了三。四年。在2009年,當炳光叔放棄珠海華潤萬家百貨超市高薪斥上百萬巨資回岑峰興建酒廠時,便得到了叔公的首肯,老人家的想法也極為樸素:倘若能把岑峰“敬牌窖酒”打造成我們“尋烏的茅臺”那將解決幾十個人的就業問題,成為造福鄉梓的“雙贏”企業。于是他不顧年老體弱四處選址,協調鄰里間方方面面的關系,使酒廠最快得以興建,運行,步入正軌。“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敬牌窖酒”在我們尋烏、興寧、平遠等鄰近縣聲名鵲起,讓老人家的夙愿得以初步的實現。
但就如潺潺溪水終究會歸奔大海一樣,去年三月叔公就這樣急匆匆地走了,甚至臨終前的幾小時依然與文字為伴。這正如徐大詩人所言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但我深信,叔公經常掛在嘴邊的“寧賣祖宗屋,不誤讀書郎”的客家人的古訓,必將回蕩在丹溪大地,激勵我們崇文尚學;其懿行也必將引領著我們前行,讓我們邁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生活目標大步前進。悅文2012。4,4